盛夏时节,走进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龙街镇塔底村委会大平地光伏电站片区,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整齐排列,板下成片的黄芩、白芨、续断、当归、甜叶菊郁郁葱葱,村民们正弯腰除草,一派“板上发电、板下种药”的生机景象。
这里是云南“8+3”新能源规划重点项目——大姚县大平地光伏电站的“板下经济”试验田。作为装机容量20万千瓦的光伏工程,项目年上网电量达3.7亿千瓦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光伏板下方的土地正被创新激活:光伏板遮挡部分光照,恰好为耐阴中药材提供了理想生长环境,实现“一地两用”。
近年来,大姚县立足“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融合,以光伏项目为依托,探索出一条“板上发电、板下生金”的特色路径。截至2024年底,全县已实施光伏项目15个,总装机达141.8万千瓦。项目建设中,当地同步推进生态修复,累计种植香樟、蓝花楹、清香木及草籽、木豆等9316.8亩,不仅让荒坡披绿,更带火了“板下经济”:项目区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年增收2702.79万元,村集体增收2251.76万元,参与建设劳务及辅助管理收入超3910万元,真正实现“建一片电站、富一方百姓”。
为破解“板上发电效率”与“板下土地利用”的协同难题,大姚县创新推出“企业+基地+群众+村集体”的全闭环利益连接机制,以农光互补、药光互补为抓手,推动资源高效整合,发电企业提供技术保障与场地支持,村集体统筹项目落地,种植企业与制药公司定向对接药材销路,社区组织群众参与管护,形成“企业降本、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利益共同体。
目前,这一模式已结出丰硕果实:全县已完成农光互补1013亩,板下种植涵盖中药材、蚕桑、大麦、红薯等多元品类,既保障了光伏机组散热与运维需求,又提升了土地综合产出效益。发电企业节省了管护成本,村集体经济实现持续增长,领种企业因规模化种植降本增效,项目区群众则通过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订单收购获得“三重收入”,多方共赢局面加速形成。
“接下来,我们计划年内再推进1651亩板下种植,剩余地块正通过招商引入优质企业开发。”大姚县发改局党组书记席仕顺介绍说。随着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板下经济”正从单一中药材种植向多元化农业延伸,未来还将探索“光伏+菌菇”“光伏+特色养殖”等新模式,让光伏板下的“阳光经济”持续释放新活力。
从荒山光伏到“绿色银行”,大姚县以创新思维激活土地潜力,用“板下经济”书写着新能源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生动篇章。当光伏板在阳光下闪耀,板下的“光景”正愈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