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赤水河,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和核心屏障,守护着一江碧水向东流;茫茫高黎贡山,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线,维护着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云岭大地,山河交织,草木葱茏,生物多样,汇聚起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源源力量。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决保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再次强调,云南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要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十年来,云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胸怀“国之大者”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晨曦初照,穿透薄雾洒向赤水河,一幅纯净唯美的画面。赤水河全长436.5公里,作为长江上游唯一一条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是呵护长江上游森林湖泊之绿、留住长江生态之美的关键区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昭通市在赤水河流域17座小水电站全部稳妥退出的基础上,完成退出小水电站生态修复,率先在云贵川三省赤水河流域实现干支流无小水电,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连续5年保持Ⅱ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赤水河岸,果树林立,村落隐匿于葱郁的树木间,精心构建的生态护岸体系为沿岸区域推动农业、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绘出“大写意”。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通过高位统筹和协调,云贵川三省建立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形成“合作共治、成本共担、效益共享”的流域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2023年,赤水河(昭通段)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流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守护“一江清水出云南”。在国家“两屏三带”十大生态安全屏障中,云南肩负着西部高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三大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任务,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坚决扛牢扛实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保护修复的“源头责任”,云南胸怀“国之大者”,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为全国战略作出贡献。十年来,云南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主战场”,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十年超过98%,细颗粒物浓度下降至20.4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降低7.3%,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与2015年相比,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提高了31.3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降低了16.4个百分点。滇池、星云湖摘掉劣Ⅴ类“帽子”,泸沽湖(云南部分)、赤水河(昭通段)、独龙江被评为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已经成为旅居云南的鲜明标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美好生活在云南”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科学划定并启用“三区三线”,确立全省“五区四带、三屏两带六廊多点、一圈一群两翼一带”总体空间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3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61%。构建全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九大高原湖泊“两线”“三区”落地实施。严格国土空间管控,累计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4000余座,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1283万亩,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13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5.25%、森林蓄积量达21.44亿立方米,均位居全国前列。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地333处。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健全生物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拯救和保存了大批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资源。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跨境大气污染防治、跨界水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等交流合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生态安全风险,为国家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建设美丽云南打造全国标杆典范总面积超过40万公顷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近30年来发现新物种最多的地区,生态价值令世界瞩目。保护高黎贡山,保山市建立起四级网格责任管理体系,探索形成社区共管、影像保护、近地保护、生态移民、走廊带保护的“五种管护模式”,有序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生物医药等高黎贡山特色产业。怒江州启动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五年行动,加快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建设,组建高黎贡山保护专业队,有效提升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与保护意识。保护机制不断完善,资源管护精细实施,改革举措创新应用,共同织就了一张严密的生态安全网。如今,高黎贡山已成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典范,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评估达到最高Ⅴ级安全等级,被纳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格,是云南唯一入选的保护区。作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世界花园”的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交汇点。在答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时代课题上,云南有条件率先做到、有责任成为样板、有信心打造典范。十年来,云南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将优质生态环境的强大动力转化为绿色低碳发展基础,转化为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的潜力支撑点和增长点,使绿水青山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新突破。我省出台《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云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20多部地方性法规。累计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170余项,基本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成功创建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累计建成40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色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全省清洁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绿色能源跃升为第一大支柱产业。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产业从无到有、迅速壮大,电子行业成长为全省第四大支柱产业。2023年单位GDP能耗较2015年下降18.4%,以年均4.2%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9%的GDP增长。预计2024年单位GDP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50.6%。有机产品获证数2700多张、居全国第2位,鲜切花、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云系”“滇牌”农产品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新标杆。云南率先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发布省级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建成全国唯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高等植物、脊椎动物和大型真菌种类均占全国50%以上,生物种类及特有类型居全国之首。成功举办COP15会议和城市生物多样性国际论坛等,收获“昆明宣言”“昆蒙框架”重大成果,云南亚洲象“北上南归”引发全世界围观,中国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倡导者和引领者,云南在此中持续贡献着智慧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