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资讯 >> 动态要闻

云南推进欠发达国有林场实现新发展

日期:2023-03-01    作者:    点击:[]次

 

云南国有林场是全省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基地。2016年国有林场改革以来,云南先后打出国有林场改革“组合拳”,全省国有林场管理林地面积由4074万亩增加到6187万亩,管理林地面积总量居西南地区第一位,增量居全国第一位;全省国有林场森林蓄积量由3.1亿立方米增加到4.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75%提升到80%;林场职工月均工资由4078元增加到7484元,职工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理顺管理机制,加大扶持力度。改革前,云南有国家备案的国有林场203个,全部为贫困林场。改革后,全省国有林场整合优化为142个,全部转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财政全额补助经费保障,2020年所有贫困林场如期脱贫。林场职工收入稳中有升、保障到位,干部职工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全力投入到林业生态建设之中。云南先后推出国有林场管理、森林资源有偿使用等配套政策措施,林场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管理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实现“三增长”。同时,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国有林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省国有林场水、电、路、管护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在国有林场改革巩固提升阶段,云南作为国家国有林场管护用房建设试点省份之一,中央财政支持林场建设管护用房,解决了1300余名一线职工的管护用房问题。

  重新界定欠发达林场,推动绿色发展。2021年以来,云南重新界定的49个欠发达林场,从产业、生态、文化等方面发力,融入服务乡村振兴,实现新发展。

  守住生态保护红线。云南对不破坏生态、不影响林场功能完整性的经营性建设项目占用国有林地严格实行占补平衡。目前,全省已有4个符合条件的经营性项目占用林场林地9805亩,补入并发证到林场林地10172亩。制定“不得在国有林场规划建设公益性安葬(放)设施”“禁止在国有林场开发耕地”等国有林地保护制度。组织开展林场矢量边界数据与国土“三调”数据对接融合工作,提高林场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水平。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两年来,中央财政下达云南省欠发达国有林场巩固提升任务补助资金7888万元,支持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昆明市宜良县花园林场用1000多亩林地与公司合作开展林麝等特种养殖,吸引公司投资7000多万元,已成功引进林麝450头,繁育幼崽200多头,实现年产麝香10多公斤,年产值600多万元,带动当地村民60多人就近就业增收。大理州云龙县漕涧林场探索林下栽培羊肚菌获得成功,每年培训栽培农户5场次以上,带动150多户农户栽培羊肚菌800多亩,年增收1800多万元。

  精准实施森林经营。两年来,全省14个全国和省级森林经营试点示范单位共完成森林经营试点作业面积45万亩。通过试点,林菌复合经营、“国有林场+康养”、非均匀密度造林等一批经营模式取得明显成效。红河州石屏县龙朋林场开展林菌复合经营模式试点,辐射林地面积22万亩,年产值达1.5亿元。该林场与公司合作开发的森林康养项目已打造成国家3A级景区,成为第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每年吸纳当地群众420人次就业,实现务工收入1008万元。

  加快林木种苗发展。云南充分发挥林场林地资源、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开展特色乡土树种保障性苗圃基地建设,积极构建以国有林场为主体的乡土树种苗木保障体系,为生态修复和乡村振兴奠定了种苗保障基础。目前,全省林场已建保障性苗圃95个1.1万亩,其中,2022年度全省各级共投入苗圃基地和苗木培育资金9654万元,新建保障性苗圃28个2144亩,培育苗木2174万株,有力支撑了全省生态修复和绿美云南行动。澄江市抚仙湖林场多年培育的171万株苗木,经第三方评估后挂牌成交金额达1.04亿元。

    推进生态文化振兴。云南深入挖掘林场生态文化资源,积极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目前,云南已建成昆明市海口林场、保山市施甸县善洲林场2个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红河州个旧市白云山林场等7个全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大理州云龙县漕涧林场积极搭建生态文明宣教平台,建成宣教场地林业展馆200平方米、动植物展板85个,制作动植物标本180余份,打造野外自然教育路线2条,制作标识牌、植物铭牌、科普牌等200余块,每年组织生态文明宣教活动10余场次,年参与教育人数达2.6万人次。

上一条:楚雄林草普法(2023年04期)
下一条:楚雄林草普法(2023年03期)

信息来源: | 责任编辑:cyj

关闭